- A+
10月自考在即,所以,屏幕前的你,准备好了吗?
一直以来,“临战磨枪”都是一种有争议的行为,在字典里更是贬义。
那么,剩下不到100天的时间,应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,梳理知识,巩固知识点呢?师教学大为大家捋一捋。
前期准备
老话说,“前期准备”一直是一项工作的核心。
有了规划和铺垫,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,一开始就确定重心,就可以更快更好的实现目标。
所以,我们的第一步是先确定这次要测试的对象。
自考:如果是第一次考试,可以选择公共科目,比如英语二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。
自考:初试可以直接选择统考科目,如理论、原理、实践等重要科目。
前期
学习期:学习期可以分月(30天),第一个月,第二个月,第三个月等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你不要制定一个严格细致的学习计划,这会给自己造成压力,把学习当成一个“复制任务”,反而与你的期望背道而驰。
学习时间:1-2小时
前期尽量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学习时间。可以逐步安排,比如第一个月每天1小时,第二个月1.5小时,第三个月2小时。综上,不要给自己定太多的时间表,好好学习,休息是第一位的。
学习工具:资料包、优秀资料、多形式(文字、视频、图集)课程学习。
备考要点:通过老师划分的知识点找准考点,保证学习路线“不偏离”。
学习过程:阅读材料,加深印象,勾勒知识重点,标注不懂的地方,以后再理解。
中期
学习量:一周可以安排1-3套题,当月至少要刷6套题。
学习工具:真题,APP刷题
重点:收集前期没看懂的知识点和错题,分析理解。
学习过程:推荐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,通过刷题的方式梳理知识的薄弱环节,进行“风暴”。有些朋友通勤时间比较长,不要浪费这个过程。我们可以用它来学习。
晚期
后期也叫“冲刺期”,就是统计所有知识点,进行全面复习。
学习工具:真题试卷、APP刷题、考试要点、错题。
重点:统一复习所有知识点,解决难点和错题。
备考流程:首先要把知识点再巩固一遍,重点是前期标注的问题和错题,从最薄弱的地方入手。阶段性练习试卷,查漏补缺。
每个考生的基础不同,复习态度和方法也不同。考生的复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:刻苦、努力、熟练。
候选人类型
1.努力工作型
努力的表现是:作息不合理,每天十几个小时,经常早起晚睡,加班熬夜。学习方法不够科学,只求数量,不求质量,加大练习量,误以为越多越好。努力的效果不理想,隐性损失更大,身体疲惫,精神状态不好。这种辛辛苦苦的复习方式,效率低,效果差,得不偿失,不值得效仿。
2.实用型
实际表现为:不要搞拼命之类的疲劳战术,合理安排作息时间,脚踏实地,循序渐进,循序渐进,打胜仗,务求实效。努力的效果明显高于努力。
3.巧干型
技巧性工作的表现是: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,作息规律,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。在学习方法上,他们不是全面出击,而是以突破为主,既强调进度,又强调效率。
经验分享
技能型学生的成功学习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。
首先,他们根据教材目录和讲义,把书读薄,抓住复习重点,注意教材的重点部分,如“总之”、“概括”等,加深理解。
其次,是突破难点和疑点。对于尚未理解和牢牢把握的内容,对于似是而非、难以理解的内容,要集中力量,逐一击破。
再次,是掌握特点。每个学科的性质和内容都不一样,每个学科的各个部分也不一样。通过比较异同,把握这些不同的特点,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就会记忆牢固,理解深刻,运用灵活。
还有,从自身实际出发,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分清轻重缓急,抓住薄弱环节,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、社会生活结合起来;学习知识,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,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,理清头绪,使之易于掌握,从而养成勤思考、勤写作、勤提问、勤积累、勤提炼等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三种复习方式方法不同,效果也不同。苦干不如苦干,苦干不如巧干。
在考试的同时,也要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考试。
未来在慢慢变好,而你还在坚持这条路,请坚信。